而在中国古代地图最早采用的是“纪勘法”和“似地法”,即通过记录和绘制地理信息来形成地图。
后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又采用了“比例尺法”,即通过绘制比例尺来反映地面实体的长、宽、高等信息。
在西晋时,有一个叫裴秀的人,做的官儿是司空,他总结了中国古地图的制作经验,加强了中国古地图绘制的理论。
裴秀提出来的方法叫作“制图六体”,这是通过仔细编绘“禹贡地域图”、“地形方丈图”等地图时,总结出来的。
《禹贡地域图》其实是个地图集,其中有很多文字解释,共18篇,另外还有一篇序文。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文字,共一千多个字,主要叙述中国地理方物兼均税。
据说是大禹所作,当然这是假托,大禹时期文字绝无如此发达,所以一般研究认为这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也有学者如王国维认为是西周初所作。
我们平常所说的“大禹分九州”,实际上就是出自于这篇文字,里面以山脉、河流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九州,对九州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都做了简述。
这应该是个开端,因为中国后来的《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及很多历史地理著作都受《禹贡》影响。
裴秀据此文字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了六条制图原则,即“制图六体”,大概如下:
一是分率,其实就是比例尺,原文是“所以辨广轮之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