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时为王者闽人也,或言郑和使婆罗有闽人从之,因留居其地,后人竟据其国,而王之邸旁,有中国碑王,有金印一篆文,上作兽形,言永乐朝所赐,民间嫁娶必请此金印,印背上以为荣……“。
《明史》中记载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不多,不过从寥寥数语也可看出一个大概意思,即:永乐三年确有朝廷遣使授予一总督,并有印信,其印信并流传下来,明万历间在当地还被为一圣物,被民间所崇拜。
而在菲律宾,国内其实也有相关的记载。
国立仙道顿马示大学的邦牙尼曼教授的著作,以及拜耶博士的著述,均提到“三宝太监郑和分别于公元1405、1408和1417年,即明朝永乐三年,六年和十五年三次,率领拥有二万七千人的大型舰队分别巡视菲律宾群岛的灵牙渊、马尼拉,民多洛和苏洛等地区和城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其巡视吕宋岛之时,委任泉州晋江人许柴佬为吕宋的总督,时在明永乐三年,一直到永乐朝为止,历时达20年之久。“
当然,任命吕宋总督并不代表大明将吕宋纳入治下。
实际上,明朝一直把吕宋和苏禄当做藩属国看待。
随着派出人马的离开,邓子龙自然也不会闲着,呆在吕宋岛北面等待消息,而是带着自己的大福船和两条炮船悄悄向彭加丝兰海湾靠近,准备抵近侦察一番。
当然,因为剩下的三条水师战船偏大,所以也不敢靠的太近。
只是以大福船收起明军水师的旗帜,伪装成海商的船只,扮作路过的商船。
至于两条炮船,自然是不能太过靠近,毕竟整船明显是属于战船特征,没法隐藏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