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明朝初期,中国的造船和海航技术也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最著名的就是郑和下西洋,展示了大明王朝的海军力量。
明朝继承并发展了前朝造船技术,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人数最多有27800人。
其中最大的船称为“宝船”,长44丈,18丈,长宽比例2.43,锚中都有几千斤重,更是高达九桅,可乘坐千人,吨位约为五千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
而同时期的欧洲的船舰桅数一般是三桅或者四桅,不仅是船只吨位和船只大小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船舰。
桅数越多表示战船越大、挂起的风帆越多,能够借用的风力也越大,船速也越快。
可惜的是,郑和之后明朝曾经强大的海军也随之缩减,大明水师从此告别了巨舰和海洋,等着西方战舰赶超上来。
西方诸国林立,相互之间时常爆发战争。
海军的发展,显然比东方,一直处于超级领袖般存在的大明更快,他们的海军几乎完全是以战争为目的进行的建设,甚至连商船都可以充作战船使用。
一个固步自封,或许就是修修打打小幅度的改善提高,而另一个则是高歌猛进,舰船的建造技术和海军战术自然远超大明。
至于说船体结构影响东西方海战思想的诧异,其实和后世国人吹嘘的天花乱坠般的水密舱是有关系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