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京营,从最初朱元璋定下的五军营到朱棣时期形成三大营,再到景泰年间出现十团营,英宗复辟复辟后又恢复三大营编制。
不过还没完,宪宗时期三大营编制又被打散改编成十二团营,正德皇帝时期也没闲着,在十二团营基础上增加了东、西官厅,还调数万精锐边军入京编为“四外家”。
嘉靖皇帝的时候,这些变化全部被废除,又恢复永乐时期旧制,依旧是三大营,即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这么一圈折腾下来,京营也就糟了罪。
洪武时期,京营有官军二十万,永乐时期是巅峰,兵力高达三十余万,若是加上中都、山东、河南、大宁等都司兵十六万“班军”,京营总兵力超过五十万人。
不过在土木堡之后,京营兵马再未重现原貌,七十二卫一直都处于不满编状态,兵力只剩十余万人。
这也是景泰起,京营缩编成十团营,十二团营的原因。
编制变化巨大,各家勋贵在京营中的势力范围也是不断变化,所以要理清楚京营里实力分布也是很麻烦的事儿。
或许,就连那些勋贵家族现在都搞不清楚自家在京营里到底还占了多少官职,能统领多少人马。
三大营,魏广德之前了解过,也就只有三千营和神机营算满编,主要是这俩营兵马合起来都不到万人,所以缺额直接从五军营中调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