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焘在清剿倭寇的战斗中,倭寇皆尽溃逃,难与争锋,虽然也曾做过负隅顽抗,比如纠结更多倭寇作乱,但是这些都被经验丰富的刘焘正面击溃,刘焘也因此一路升迁。
然而并不是一切事情都能顺心如意,平定岭南还好,可是在剿倭过程中,刘焘饱受诟病。
比如对极少数和小股倭寇的袭扰反应不及时,部队发生叛乱等等,虽然轻易化解了兵变叛乱,但是躲来躲去,他却没有躲开“同事”的嫉妒和诋毁,说他养寇自重。
嘉靖朝的倭寇之乱,本就是因为朝廷失当策略导致的,并且愈演愈烈。
在根本没有改变前,倭寇之祸就如同草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始终顽固反复。
养寇自重,既是很多明朝官员累积功劳的资本,也是最后败落的源头。
面对连续的弹劾,徐阶也只能采取措施进行保护,那就是安排刘焘调离。
实际上,通过张经、杨选之死就可以看出,嘉靖皇帝是个急功近利之人,只希望能最快完成他交代的差事,而没有太多耐心。
当他耐心被耗尽之时,往往卸磨杀驴。
张经之死,与其说他是被严嵩等谋害,倒不如说是嘉靖皇帝低估了倭患的严重性,连续两年都无法取得进展后耗尽耐心,借他人之手拿下张经,之后便是不管不问。
而杨选,则是因为知道入寇鞑子仅万余,却无法最快进剿,甚至还连番败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