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最高学府自然就是国子监,都城是南北两京,朝廷各衙门的班子也是两套,这国子监自然南京也有。
徐邦宁不愿意去兵部,那就疏通关系让他去国子监转转,其实都不需要去,主要就是挂个名就好了。
他是看出来的,刘采对于他选择培育小儿子作为接班人是严重不满的。
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但是有了之前的事儿,徐鹏举在操作国子监一事上就多了个心眼,明面上依旧让两兄弟都去国子监报道。
但是暗中,他却找了另外一个人来操纵这一切,这人就是同为勋贵的诚意伯刘世延。
魏国公和诚意伯,一位是开国功臣武将徐达之后,而另一位则是文官刘伯温的后人。
徐达和刘基(刘伯温)都是辅左朱元章定鼎江山的重要人物,本来关系还是不错的,两人生前长期共事,是生死与共的患难之交,只是到了徐鹏举这一代出了一点变数。
朱元章建立明朝后,实行了两项影响明朝两百多年的制度。
一是把皇子分封为各地藩王,世代相传与国同休,作为皇权的辅助保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