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时期,推行了多项改革,其中被人熟知的就两条,“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除此外,其实还有个项目,那就是“火耗归公”。
之所以出现火耗归公知道的人少,那是因为此事主要涉及官场而非百姓。
火耗归公后,老百姓其实依旧按照被加收的火耗缴税,并没有因此减少赋税。
只不过多收的火耗从官员手里转到朝廷手里,增加了财政收入。
当然,为此,雍正皇帝推出了“养廉银”,只不过最终是失败的。
而在魏广德这个时候,通过推行铸币的法子,从根子上就解决了火耗的问题。
火耗本质是税制改革的衍生问题,源于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后,赋税征收由实物转为货币。
由于银两熔铸损耗难以精确计算,地方官员借此加征高额火耗,导致国库与百姓双重受损。
当户部铸造官制银钱和铜钱后,自然不存在银两熔炼的问题,自然也就让火耗问题没有了产生的土壤。
加之当时朝廷利用常盈库里的银两大批量铸钱,又制定了铜钱和银钱之间的兑价,自然从根子上就解决了“一条鞭法”存在的一些弊端。
说实话,魏广德很多时候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明朝已经把白银纳入了事实上的流通货币,但却一直到清朝中期以前,都没有铸造过银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