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并非不能铸炮,甚至明清工匠不计成本铸造的火炮,材料上是要比西方火炮好的。
但是东方火炮铸造,还停留在经验主义的阶段,甚至经常有奇怪口径的火炮。
就比如所谓乌尔班巨炮。
乌尔班巨炮倍径比大约只有5。过低的倍径比使火药燃烧产生的能量在尚未做功到弹丸上就从炮口处浪费掉了。
而且乌尔班巨炮的炮身厚度和口径比值过低,导致火炮的设计师就在试射的时候炸膛死了。
一直到了明末,孙元化在翻译了西方铸炮的书籍后,才提出了火炮模数的概念,大明才能自己制造合格的红夷大炮。
但是到了清代这个技术又失传了,清军火炮越造越大,威力反而没有增加,更有将康熙火炮翻新后反而射程缩短的笑话。
除了火炮模数搞不清楚,明清经常铸造华而不实的火炮,还有火药用量的定性问题。
明军还迷信一种火药倍装法,给火炮塞进成倍比例的火药。
比如熊廷弼就曾用倍装火药法试验吕宋大铜炮,火炮最后炸膛,却被熊廷弼用来论证西洋火炮不靠谱,不如他造的灭虏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