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拱、张居正这些大明有名的宰相,都是在翰林院的时候学习了大量的历史经验,而他们的执政思想,也基本上都是在翰林院时期形成的。
这个问题就不是徐渭可以解答的了,苏泽接过了话茬说道:
“主要是两个原因。”
“首先是工部的原因。”
“自从先帝朝时期的海运断绝后,朝廷采用骡马驼运,重修山海关、宁远、锦州驿道,骡马驮运每石耗银3两,而海运只需要每石8钱。”
“如此高的运费,工部就提出了要疏通辽东的运河,疏通三岔河、辽河水道,在辽东也建设漕运。”
“为了这个计划,工部内的分歧很大,为此也形成了主漕派和海运派,而如今工部内的主漕派声音更大。”
这下子王任重也不理解了,他说道:
“既然国朝从永乐年间就开始用海运往辽东运粮,修运河费时费力,为何工部还要力主修运河?”
苏泽解释道:“修建运河可不是简单的事情,这修造运河可是关系到了很多人的政绩,这条运河修造好了,可是能修个工部尚书出来的。”
这下子王任重和沈藻终于懂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