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事情,本官也思虑浅了,日后涉及边事,还是要多用心才是。”
“这次如果不是你推荐的戚继光,大同也不会这么快的安定,王总督写信来,也对戚继光褒赞有加。”
高拱满意的看向苏泽,作为内阁的一座山头,军事上的短板一直是高拱的隐忧,虽然他的派系中外有宣大总督王崇古,但是王崇古毕竟还是文官。
苏泽推荐的戚继光立功了,高拱顺势将戚继光纳入麾下,掌握了这个力量,在边关政策上高拱就拥有了更多的主导权。
政治就是这样,一条政令从制定者到推动者,监督者到执行者,缺一不可,而且都要一条心,要不然好的政令也能执行歪了,或者下面人干脆阳奉阴违,把大好政策给搅黄了。
如今高拱在内阁,王崇古是宣大总督,戚继光是大同总兵。
那苏泽提出的“以打促和”的战略就有可能实现,高拱追求的俺达封贡,解决北方问题的契机就已经到来。
这对于立志要“开隆庆新政”的高拱来说,就是这次代王事件最大的收获。
苏泽看向高拱,不得不承认,高拱确是个好领导。
属下摆不平事的时候能担事,不诿过下属。
身体力行的向苏泽传授当官的技巧,还能将自己的想法大大方方说出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