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详定所最初设立的目的,便是为了规范东封泰山、祭祀淮阴、供奉天书、圣祖等祭祀活动的。
也正因为如此,即便礼仪院成立的时间稍晚,但礼仪院的规格却很高。
最初,详定所的主官只是翰林学士,后来,详定所改为礼仪院后,规格更高一层。
礼仪院的主官通常由参知政事担任,副职则是由翰林学士担任。
历史上,天圣元年,枢密副使张士逊请求罢除礼仪院,他给出的理由看似也很恰当。
礼仪院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东封西祀,如今新帝登基,东封西祀结束,礼仪院的事务日趋减少。
按道理,礼仪院不该继续占着编制,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然而,张士逊请求罢免礼仪院,真的只是因为冗官?
怕是不然。
礼仪院的编制不过二十二人,每年的经费开支大约一千七百贯左右,平均下来,一月的开支大概在一百多贯。
一百多贯,对于个人而言,无疑是一笔巨资,但对于国家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