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之所以如此建议,倒不是为了什么‘道统,,仅仅只是为了让贫寒子弟的科举之路,多上几分希望。
大宋三百多个州府,不是每一处都有应天书院那样得天独厚的环境。
很多偏僻的地方,甚至连书籍都有错漏。
圣人之书,微言大义,一字之差,或许便是南辕北辙。
读着错误的书,即便读书之人天纵奇才,又有何用?
这一点,范仲淹深有体会。
幼时,他读过不少错漏版,以及老版的经义,直到去了应天书院求学,他才窥见真言。
为了矫正过去的错误,他花费了至少十倍的时间。
经明以道,文以通理,错漏之书,不应成为寒门子弟科举之途上的绊脚石。
唯有身受,才能感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