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韬抱歉道:“这些稿子的经历有些曲折,被很多老同志看过,有些老同志看书喜欢做笔记批示,有的没忍住就写了点东西,我替他们向你道歉。”
“不不不,”魏明看着那行小子,“这位老同志只是骂了一句小日本,我觉得很亲切,就是不知道这是哪位老同志?”
韦韬说了一个名字,魏明立即肃然起敬:“老首长果然性情中人啊,没想到他竟然也是我的读者。”
“而且老首长很喜欢这部,看到精彩处就忍不住写两句,后面还有不少呢。”韦韬翻出后面指了几处。
但远不止这一位老首长在魏明的原稿上发了弹幕,在最后一页魏明起码看到了七八个不同的笔迹。
在这位老首长的带动下,后面很多拿到书稿的老同志纷纷直接对着原稿发表看法。
有些纯粹是叫好,有些则是涉及到了自己,感慨一句当年,也有一些是对魏明的某些描写提出了纠正,说明了当时真实的情况。
韦韬这次过来就是告诉魏明这些笔迹都是谁的,让他心里有个底,有些地方如果不是原则问题,将来出版的时候可以改一改。
“我也是听夏老跟我讲的,他人面广,能通过笔迹判断书写者。”韦韬开始从前往后一一介绍。
“呀,这位老人家那么大岁数也在看这本书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