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昊翻了翻手边的报纸杂志。
“也没啥,就是《哪吒闹海》入围了那个法国的戛纳电影节,唐国墙也代表《小花》去参加了。”
戛纳电影节开幕式是13号,他看的那篇新闻是中国电影代表团出发前的报道,团长就是《哪吒》和《天书》两部电影的导演王树忱,现在一行人应该到法国了。
这次《哪吒闹海》成功入围了主竞赛单元,不管能否得奖,这对国产动画甚至华语电影都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而早在16年前,美影厂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就曾在戛纳大舞台上拿到过一个荣誉奖,惊艳了世人。
魏明接过那份《中国青年》杂志,除了看到戛纳的相关新闻,还看到一个有趣的标题《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署名是“普通女工潘晓”。
前世他在农村都知道这场“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大讨论,甚至还亲自写信参与讨论。
从五月份一直到十二月份,半年多时间,以《中国青年》为主要阵地,全国的迷茫青年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潘晓”遇到的问题让很多人感同身受,非常有代表性。
而之所以能如此让人感同身受,仿佛戳中了所有当代青年的痛点,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潘晓”并非一个人。
是编辑把潘祎和黄晓菊两位读者的信中经历捏到了一个人身上,中间可能还会加入一些编辑的艺术加工,于是让“潘晓”的经历如此让人有共鸣,从而引发全国大讨论。
在总政话剧团的龚樰也在捧着杂志看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在团里不少演不了主角的年轻演员那里影响很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