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然后就是《诗刊》对魏明的介绍,18岁,北大工作人员,说明既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就是一个打工人,虽然逼格低了,但更容易惹人怜爱,于是就有了这种“打赏”行为。
还有关键一点就是诗歌爱好者对诗人的追捧程度远超爱好者对作家的追捧,没见梅文化拆了一多半,一毛钱都没拆出来,要说热度,《理想》拍马都比不上《鸭先知》。
诗迷这个群体对诗人那种狂热的爱其实有点类似后世的追星族,这么一类比,塞钱都是小意思。
比如魏明接触过的77级中文系的查渐英和王小平,两人就是北岛的铁杆粉丝,无偿帮他宣传《今天》杂志还组织活动,不过跟魏明接触久了,现在有“爬墙”的趋势。
再说那个顾城,还有人甘愿做他的小三,要三个人好好过日子呢。
“不是,明哥你信里怎么还有钱啊?!”彪子率先发现了这个问题。
乔枫和梅文化全都惊讶地看了过来,卧槽,真,真是钱啊!
魏明双手合十:“写诗就那么几块钱稿费,可能善良的读者担心我会饿死吧。”
随后他又拆了一封,依然有钱,不多,两块。
这可把梅文化羡慕坏了,他赶紧加快速度,想要从自己这堆信里拆出点钱来,也不知道他在竞争什么,拆出来也是你明哥的啊。
就连赵德彪也加入了这场竞赛,他开始拆那个不确定是写给诗人还是家的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