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在各个郡县每两年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参加的考生起码都是秀才。
但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地郡学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而乡试考中后被称为举人。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而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殿试,是由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而进士就已经是预备官员了。
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第二甲和第三甲人数不定,视具体情况和取仕。
三甲‘同进士’的‘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准进士。
所以‘同进士’的地位有些尴尬,稍稍自尊自爱之徒,都会将‘同进士’出身当作一种不能一洗了之的难言之隐。
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这就是大秦学子的科考晋升路线。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