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又称金陵,大明两京之一。
相比北方,南直隶的文事可要比北方浓郁许多,而且南京又是江南文人聚集之地,徐宪成很早以前就想来南京看一看了,这一次游学到南京也算是了却心愿。
南京是六朝古都,秦淮河更是赫赫有名,在这个地方不知道留下了多少才子佳人的传闻。
南京的学社也是大明最多的地方,一些年轻学子们经常聚集一起,谈论政事畅说古今,文学气息极为浓郁,这令初到南京的徐宪成很是兴奋。
徐宪成在南京没什么认识的人,不过他游学期间结交的朋友中有一人却有好友在南京,得知徐宪成要去南京后,特意写了书信让他带上,让他到了南京凭书信找到那人帮他引荐南京的学子。
就此,到了南京后第二日,徐宪成就带着书信登门拜访,这位朋友也是读书人,现在南京国子监读书。见了徐宪成,又看了书信后对徐宪成很是热情,不仅带他去了国子监转了一圈,还介绍他认识了南京不少学社的朋友。
大家都是读书人,又是年轻人,相互间自然有共同语言,而且徐宪成少年秀才,又是从山西一路游学至南京,如此行径更是令人佩服,再加上徐宪成胸有锦绣文章,谈吐不凡,很快就和这些学子打成了一片。
结识这些人后,徐宪成在南京如鱼得水,经常出入国子监和各学社,旁听夫子讲解和学子们的讨论,包括一些对政事的评议。一来二去,他还认识了同为生员的陈贞慧、张溥等,又通过张溥结识了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人。
这些学子志同道合,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并且对政事尤为热衷,受了他们的影响,徐宪成时不时也会表达一些看法,不过和他们相比徐宪成的观点更为实际,而这些人的观点却多余理想化,相互间略有区别。
但这不妨碍大家的友谊,虽然在探讨中多有激烈辩论,可大家的出发点依旧是好的,这些年轻学子胸中都有一腔热情,怀有为国为民的抱负,可惜的是在接触之后徐宪成也发现了不少人空谈涛涛,却无半点实际,有些想法和政治主张不切实际,未免有空中楼阁之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