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百五十七章 游击 (2 / 4)

作者:夜深 最后更新:2025/7/10 15:29:47
        建奴本就是渔猎民族,生存方式和农耕文明不同,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他依旧保持着原本民族的特征,所有的物资大多都是通过战争和掠夺方式而来的。这种方式虽能快速增强自己的实力,令其迅速发展起来,可弊端也是实实在在的。

        一旦无法用这种方式掠夺到足够的物资,仅靠着渔猎根本满足不了自身需求,这就会造成极大的困境,到时候别说扩张了,连自己生存都成了问题。

        当年孙承宗对辽东实施步步为营,以守代攻和封锁后金的一系列战术,让努尔哈赤是苦不堪言。如果不是孙承宗之后因为魏忠贤的缘故离开了辽东,袁崇焕接任辽东巡抚后改变了孙承宗的战术,说不定辽东的建奴早就被平了。

        没有袁崇焕私下卖出去的那些粮食,建奴上下都要饿死了,哪里还能打什么仗?正是袁崇焕的这些举动,直接让孙承宗布局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最后让建奴缓过气来,这才有后来皇太极继位后的己巳之变发生。

        皇太极的目光比努尔哈赤长远,很清楚自身的劣势在哪里。继位后不仅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还直接调整了对辽东辽民的政策,实施了善待辽民,鼓励生产,耕作开荒等一系列措施,使得他手里的后金也就是现在的大清逐步从渔猎转向农耕。

        皇太极知道,仅仅靠掠夺生存是不能长久的,只有通过农耕才能保证自给,慢慢积蓄力量,在最好的时机先拿下整个辽东,然后再想办法图谋天下。

        不过就算皇太极的政策再好,要马上产生效益也是不可能的。粮食这玩意不是你今天种下明天就能收获的,春种秋收这是一个长久持续的工作。再加上眼下又是小冰河时期,天气反常,夏日干旱,冬天来的又早,就连大明各省也多有灾荒频频,更不用说更北边的辽东了。

        从各种情况来看,皇太极虽兵力强盛,在辽东稳压明军一头,眼下更是围困锦州,逼的明军不敢前来增援,只要耐心等着锦州城内粮食吃完,祖大寿坐困孤城弹尽粮绝,锦州必然到手。

        可实际上皇太极不是没有弱点,他的弱点就是基础太差,底蕴不足。

        大清的八旗兵虽然能打,可整体基础实在不行,物资储备本就不多,生产力也严重不足。这一次围攻锦州皇太极是花了极大代价,祖大寿在城中要吃粮,难道皇太极包括他手下的八旗兵就不吃粮了?

        以辽东的这么点出产,皇太极根本支撑不起长久的战争,他采取这样的战术无非就是赌谁先支持不下去。凭借着大半个辽东的物资以满足前线的需求,先熬死锦州的祖大寿再说,假如明军按捺不住出兵救援那就再好不过了,皇太极正好能围城打援,以手中精锐八旗击破大明援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