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想通了,杨廷麟也不顾那些望向自己的目光,朝着正位的朱慎锥行了一礼,然后一言不发回到了原来所站的位置。
见此结果,朱慎锥当即宣布此事到此为止,就以方逢年的结论了结。朝廷对龚鼎孳加以抚恤,特以其死战死而论,荫其子为锦衣百户。
处置了此事后,对宁前兵备道一职的重设也没人再次提出,这些臣子都是聪明人,哪里不知道现在锦州的局势危险?虽说宁前兵备道之职重要,可这种时候去锦州凶多吉少,谁有这个胆量毛遂自荐?没看见就连刚才叫嚣的杨廷麟都熄火了?如果自己出来再扯这事说不定这个差事就落到了自己头上,大家又不傻,怎么可能这样做?
朱慎锥也没当众征求如何救援锦州的问题,因为他知道这个问题一旦提出根本没什么结果。朝堂上大多数人根本不懂军事,而且还有东林党等人捣乱,在这里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根本讨论不出结果来。
对此朱慎锥只是表态会同内阁、兵部另行商讨,拿出一个妥善的方案,所以今天暂时就不讨论了。这点得到了温体仁和杨嗣昌的认可,有了内阁首辅和兵部尚书的表态,众人也默认了下来,毕竟这件事实在太大,不是普通官员就能插手的。
正当所有人以为今日的朝会就会这样结束时,徐宪成却站了出来。
“殿下,臣有一事要奏!”
“有何事奏?”
“臣自上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已有月余,臣仔细查阅都察院这些年的公案发现了一个问题,原本按旧例,朝廷每六年就应进行一次京察,但不知为何一直未能实施,臣以为京察制度乃是我大明立国就定下的,此制度极其重要,不可疏忽,臣身为都察院右都御史,恳请殿下恢复京察,考核官员,以清朝纲!”
徐宪成这话一出不少人大惊,京察制度是太祖朱元璋设置的,是对在京官员的一种考核制度,主要考核官员的绩效和能力,还包括官员的廉洁、为官成就等各方面。
这个制度说白了就是朝廷对官员的重要管理制度,通过这个制度考核官员,达到能者上,不能者下,清廉者上,贪腐者下的效果。但自万历中期开始,由于万历皇帝怠政,常年不上朝就连大臣都不见,这个制度渐渐就变得名存实亡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