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果围绕恒星建造的采集站够多,以至于将整个恒星都给全面包围了起来,那就形成了顾航印象里的一个玩意儿:戴森球。
当然了,这其中还隔着许多工程学技术堡垒,不是简单的累计数量就能搞定的。
而且,就算是有技术,当下的联盟,肯定没有资格和财力投入,建造这种超级巨构建筑。目前天马星区的几个星系也不具备这个条件,制造戴森球会让整个星系都陷入死寂。
但是,造几个能量开采站,那总是容易的。
这样一个能量开采站,标准产值是一年一万个能源晶块,折合税币一千万左右。投产需要半年到一年的建造周期,总计需投入一亿税币建造一个,后续每年还需要高额的维护成本。
总体算下来,大约二十年能回本。
但这是正常的建造成本,是拉出来生产线、利用技术蓝图自己建造的价格计算。
顾航有黑箱开挂,用成品黑箱生产关键部件再运输拼装,建造成本能够急剧压缩到几乎只要工本费,建造周期都可以缩短一半。
这是比反应堆更廉价的能源来源,配套压缩技术,不仅能够解决当下以及很长一段时间未来的能源需要,同时在战争结束之后,用不完的能源,可以直接卖钱。
并且,它建造的数量如果不多的话,对于恒星系内诸多行星的环境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