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目光扫过正在作业的升降平台。工人们正在用激光定位仪校准发动机吊架:
“另外说实话,我们这几年也从英国人那边学到不少……第四代单晶材料结合过去更新一代的主动冷却技术,能承受最高2050k的燃气温度,再加上经过调整之后的满状态压气机,终于让海平面理想状态下的推重比达到了实实在在的两位数……老杨,这次咱们总算不用在推力上面做减法了。”
杨韦闻言停下正准备签字的动作,抬头时眼底掠过复杂的神色。
二十年前论证十号工程的时候,他们甚至考虑过用涡喷发动机暂且凑合上去,后来找到符合条件的俄制动力,却又听对方工程师用蹩脚的俄式英语说“至少要等五年”。
那种刺痛至今仍在记忆里发烫。
而现在,眼前这两台凝聚着国产最新技术的发动机正在被小心翼翼地转运到特制平板车上,再结合几乎至臻化境的气动设计……
杨韦心中闪过一瞬间的自得,但旋即就被警惕所取代。
做工程,最忌讳的就是盲目乐观。
“这么一想,美国人能在10年前就拿出来一样的数据,真不知道是怎么鼓捣出来的技术……”
这句话一半是跟对方闲聊,一半也是在提醒自己。
还远远没到可以放松的程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