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通过调整q=1面的磁剪切来控制锯齿振荡的周期,二是通过改变磁流体力学不稳定性的扰动势能项来控制锯齿振荡的幅度。”
此话一出,下面又是一阵窃窃私语。
“我知道各位此时的想法——这个结论,看起来跟赫尔院士刚才的报告殊途同归,对吧?”
没有人回话,但从前面几排听众的表情来看,他的猜测并没有错。
“在这里,请各位注意,无论是低混杂波加热还是中性束注入,只能单纯延长锯齿震荡的周期,而扰动幅度却仍然会随着时间积累而逐渐增长,并导致温度、密度等参数的伴随上升。”
彭觉先的语速越来越快:
“换句话说,只能延缓而无法真正解决锯齿崩塌现象的出现,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还会影响到等离子体芯部杂质的正常排出,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即便能把等离子体的可控时间提高到600秒、6000秒乃至更长,一旦脱离高额能量输入,芯部就会瞬间破裂,根本无法真正实现等离子体的稳态存在。”
直到这时,众人才终于明白,为什么他刚才评价赫尔的方案“不具备工程价值”。
现阶段,无论是谁的托卡马克装置,都需要超大功率的能量输入来维持等离子体的存在,如果换算下来,那么消耗的能量甚至会比未来聚变发电的输出能量更大。
当然,以眼下人类的聚变研究水平,还只能聚焦于等离子体的维持时间,远不到考虑能量盈亏的程度。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