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太空中烧开水显然是不现实的,同位素电源的发电能力又太弱,驱动一个机器人或许还可行,但不可能给一个太空设施或者基地供能,所以在确定磁流体发电的设想可行之后,我马上就想到了将其跟核能结合,设计一种直接实现热电转换的能量源……”
听到常浩南也把可控核聚变视作真正的未来,彭觉先顿时露出了找到知己的惊喜表情。
但还是忍住了进一步探讨的欲望,没有过度发散话题:
“如果是这样,那氦/氙混合工质所带来的高温反而不是什么大问题。”
他重新拿出常浩南给出的那张原理示意图,指着反应堆的部分解释道:
“一方面,外星球环境的温度本身就低,相对利于散热……当然如果没有大气的话情况会复杂一点,不过总归比地球上需要考虑的问题少;另一方面,反正在太空也不可能考虑更换核燃料的问题,那不如干脆把堆体和堆芯做成一体化设计,这样就可以用耐高温的金属陶瓷基体……具体来说就是以二氧化铀和三氧化二钆改性过的钨合金作为核燃料的包覆材料,在2500-3000K左右维持正常工作问题不大。”
“目前我能想到的主要障碍有这么几个,一是你这个核电池的运作机理和目前所有反应堆都不一样,所以堆芯的物理计算和热工计算都需要从头开始,相当于重新走一遍核电的发展历程……我在这个领域算是有一定经验,但最好是还能结合一个具体的项目来进行,否则很难拿到足够多的资源,当然更主要的还是需要时间……”
“二是既然要搞空间能源,那体积必须足够紧凑,保证能作为组合式航天器,或者您刚才提到的外星基地的一个部分,并且在预计8-10年的运行周期结束后快速进行更换,像现在这样布满一个屋子恐怕不行……”
“三是……”
尽管被指出了一系列问题,但情况仍然比常浩南此前的预估乐观很多。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