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这会儿,互联网产业的规模和商业模式都逐渐开始成熟,也已经促成了一些类似后世热搜的推送算法。
相比于早年间以论坛为主的被动信息传递渠道,这类算法会把信息主动放在用户眼前。
很多原本只是被特定人群关注的话题,只要有足够的点击量和讨论度,就会被推广到更多人的眼前,从而形成正向反馈,获得更多点击和讨论,然后进入下一轮循环。
只是因为眼下还缺乏微博或是短视频这样足够轻量化的平台,所以只能通过搜索引擎或是网页导航之类的方式呈现。
但即便如此,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也属于降维打击一般的存在。
很多反应较快的电视栏目已经开始根据网络热度来制定主题,再通过资源优势请到一些专业人士,争取以内容深度取胜。
尽管这些嘉宾当中只有一部分是专家,而大多数只能算是“砖家”,但却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一类节目的观看热情。
就连真能说一句“没有人比我更懂高超音速”的常浩南也不能免俗,在陪产假的这段时间里经常打开电视,看看外界是如何分析和评价这些跟自己手头项目有关的事情。
或许是因为这个爱好确实有点奇怪,不止一个人对此表达了不解。
其中也包括了趁着小启鹤出生和春节来临的双喜临门而到常浩南家祝贺的郑良群——
他把带来的礼品放到门口,还没走两步,就看到了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一档专门分析“一小时内打遍全球”可行性的晚间档军事节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