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燃烧室里面加入等离子源之后,尾焰中侦测到的有效等离子体密度提高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关键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喷流电子密度是否能够达到可用量级。
如果只是每立方厘米几千上万个电子这种水平,那带来的隐身效果基本也就是图一乐。
少说也得10^7量级起步,才有可能形成可用的等离子体鞘套。
二则是等离子体的可控性。
如果只是把等离子体简单地随着高温高压燃气喷出去,那对于雷达来说基本上完全没用。
需要通过某种方式,让原本向后运动的等离子体改变方向,至少完成对机尾核心部分的遮蔽。
马晓宇身后的另一名工程师马上回令:
“启动差分放大电路,准备进行测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