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飞行高度的进一步提升,周围环境中的水分含量迅速降低,不再具备产生任何可见尾迹的条件基础。
因此,漂亮的水母云实际只持续了不长的时间便消失无踪。
而说话之间,火箭已经飞到了第二个测控区域的正中心。
“长江五号报告,二级发动机关机,开始进行速度增量控制调整!”
相比于完全为了提升速度和高度的一级火箭,芯二级在继续推进箭体的同时,也需要在开始进行能量管理并减小入轨误差。
但固体火箭的燃烧工况从理论上就不可能完全稳定,因此,核准和调整轨道精度的工作只能留在后两个滑翔段来进行。
电脑屏幕上,几组之前一直保持稳定的参数开始飞速跳跃,远望五号回传的目标飞行轨迹也随之发生了连续几次近乎微不可查的偏移。
到了这个高度,光学设备已经无法观测到太多细节,只剩下一颗被固定在整流罩内部三级火箭上的摄像头仍然能捕捉到一个几乎完全黑暗的画面。
但即便缺乏背景参照,却仍然能够看出火箭的姿态正在发生变化。
实际上,按照常浩南的设计,快舟一号会在整个入轨过程中进行两轮轨迹校准,保证第一次入轨就实现最为理想的精度,而不再需要卫星本身做出后续调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