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院士,火星的资源潜力同样不可忽视,福布斯号已经采集了火星土壤样本,土壤号返回器预计三个月后抵达地球。”他调出采样机械臂的工作录像,“根据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实时分析,这些样本可能包含含水硫酸盐和层状硅酸盐,这些都是水岩相互作用的重要证据。”
“可能?”顾印东摇头,“吴主任,科学讲究的是确定性。月球我们已经有了实地数据,而火星还停留在可能阶段。”
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凝重。航天局负责人孙燕来局长坐在主位上,没有立即表态。
作为华夏航天的掌舵人,他需要权衡各方面的因素——不仅是科学价值,还有政治影响、经费分配和技术风险。
这时,工程院梅元洪院士突然举手示意发言。
这位极地建筑专家很少在航天会议上主动发言,但他带领的团队已经秘密开展了三年的外星建筑研究。
“各位,关于在地外行星建设科考站或基地的可能性,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方案。”
梅元洪的声音温和但坚定,说话的同时打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接入投影设备之后投出了一组建筑结构图:
“这是我和团队设计的三叶草月球科研站概念。核心思想是利用原位资源建造,最大限度减少地球运输负担。”
屏幕上显示出三个相互连接的舱体结构,围绕一个中央核心舱。“我们借鉴了南极科考站的经验,但采用了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他放大其中一个细节图,“外壳采用月壤3d打印技术,使用微波烧结法将月壤颗粒熔结成坚固的陶瓷层,厚度30厘米时可提供相当于1.5-2米混凝土的辐射防护。”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