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着调出一组流体动力学模拟图:“我们在喉部设计了收缩-扩张喷管结构,使氦气以湍流形式通过反应堆出口,这样可以确保等离子体进入发电通道时的均匀性。”
模型放大到堆芯部分,数万个直径6厘米的燃料球以精确的几何排列填满反应区。
每个燃料球内部,数以万计的TRISO颗粒像石榴籽般紧密排列,每一颗颗粒都包含着铀核燃料和四层不同材料的保护壳——最内层是多孔碳缓冲层,向外依次是热解碳、碳化硅和致密碳层。
“燃料球采用铀-钍混合氧化物,钍232在俘获中子后会转变为可裂变的铀233,实现燃料增殖。”韩陈峰的手指划过触控屏,“TRISO颗粒的碳化硅涂层能承受1600度以上的高温,我们在1300℃下测试了2000小时,裂变产物阻留率仍然超过99.99%。”
彭觉先愈发凑近屏幕:
“还保留了二回路系统?”
“没错,但原有的蒸汽系统只作为冷却备份。”韩陈峰调出管道图,“在地面环境下,我们没法像太空基地那样利用超大面积散热片,所以保留了二回路的热交换器……此外,我们还优化了热交换器的鳍片结构,采用纳米多孔陶瓷涂层,使换热效率提升了35%。”
解释完之后,或许是担心对方仍有顾虑,于是又添了一句:
“您放心,它完全不参与发电循环,只负责在紧急情况下带走余热,不会对常院士的测试结果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彭觉先带来的技术人员已经开始分发测试方案。
在确定人手拿到一份之后,他用眼神示意了一下旁边的黄知涛。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