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点点头,将报告放在一旁,接着转向主控台,手指在键盘上飞速敲击几下,调出了一台典型冲压发动机的三维模型,在屏幕上缓缓旋转。
“凌霄-1”双模态冲压发动机。
当然,还只是个早期概念而已。
而马上将要进行测试的部分,也只是其中的多设计点燃烧室。
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唯一能实现高效宽域运行的可行方案。
当发动机以超燃模态工作时,燃烧室内部的最高温度可以达到3500K甚至更高,没有任何航空结构材料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维持力学性能。
因此,与航空发动机的涡轮结构类似,它也同样需要一些额外散热技巧,以保证全系统维持正常运转。
区别在于,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结构远比涡轮发动机更简单,这在大多数情况下当然是个优势,但也导致气膜冷却的有效面积降低,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散热功率。
因此,超燃冲压燃烧室表面布满的并非气膜孔,而是微小的冷却通道,就像人体毛细血管一样复杂而有序。
“各位,最后确认一下测试流程。”
常浩南的声音不高,但实验室里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工作,转向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