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后。
火炬实验室。
随着常浩南的指尖在鼠标滚轮上近乎无意识的滑动,屏幕上王令骁发来的单原子阵列合成方案也在两个页面之间来回跳转着——
这份方案他已经翻来覆去看了几天时间,其中的内容也早就做到了心里有数。
现在的动作与其说是在浏览文档,倒不如说是思考过程中的某种习惯。
当然,在缺乏表征手段的前提下,纵然是常浩南也没办法确保模拟出来的结果准确无误,最多只能在计算原理层面做出一些修改。
真正让人在意的,反而是有关合成原理以及成品材料特性的那部分——
这套薄膜收缩诱导自组装的合成路线潜力很大,只需要进行有限修改,就可能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内。
最终,他的视线重新聚焦,停留在基底材料那一栏。
“金属氧化物载体……”常浩南喃喃自语,“这个限制完全可以解除……理论上,碳基甚至氮基载体都能在金属盐晶体表面完成波动收缩,只是需要考虑到熔点问题……”
对于化学合成手段而言,物理层面的问题往往有办法克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