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
办公室内,常浩南正聚精会神地盯着面前最新一期《Nature》的电子封面——
深邃的宇宙背景中,一颗钴原子被精准锚定在六方氮化硼构成的蜂巢晶格之上,一道象征编程光场的优雅光束将其贯穿。
封面标题简洁有力:“光场编程:锚定原子的未来”。
正是他和张韬团队共同发表的那篇《光场编程原子阵列实现超稳定电化学界面》。
成果已然登顶,反击的号角该吹响了。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周正的号码。
“周检察官,成果已经正式发表,我们这边最关键的一步棋落定了。”
“常院士放心,我们这边的外围调查和证据固定已近尾声。”电话那头的周正语气笃定,“只等您这边的‘东风’一到,立刻收网,肖立明和立明科技,一个也跑不了。”
“好。我马上安排国内官媒,重点报道连海化物所和张韬院士团队的成果。等舆论热度起来,形成对‘阻碍技术进步者’的天然压力,就是你们动手的最佳时机。”常浩南思路清晰,“动作要快,第一时间固定核心证据,尤其是涉及境外关联的部分,我需要拿这部分说事。”
周正的回复异常干脆:“保证完成任务!”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