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此同时,在这栋新大楼顶层的另一间办公室里,arXiv的科学主任、康奈尔大学应用数学系教授史蒂文·斯特罗加茨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液晶屏幕,上面正显示着那篇已被他亲手通过,并触发了全站广播推送的论文。
尽管身为编辑的工作已经完成,但《光场编程原子阵列实现超稳定电化学界面》这个标题本身就极具冲击力,而第一作者的名字更是让他无法等闲视之,因此决定花上几个小时,仔细拜读一下这篇文章。
斯特罗加茨并非催化剂合成或电化学领域的专家,但却拥有顶尖的数学直觉和分析能力。
他的目光重点落在了论文中描述理论计算的部分——关于如何利用修正的量子化学模型,精确计算金属酞菁分子在激光场下的动态能级变化和界面相互作用,从而指导激光参数的优化以实现“光场编程”。
“精妙……”斯特罗加茨喃喃自语。他能看懂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和模型构建,其严谨性和创新性令他赞叹。
常浩南将深奥的数学理论如此娴熟地应用于解决具体的材料科学难题,这种跨界的掌控力让他印象深刻。计算结果与后续电化学性能数据的相互印证也显得天衣无缝。
论文的核心数据令人震撼:基于钴单原子链/阵列的新型电极材料,在锂电池中展现出1680mAh/g的超高起始容量,6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达84.6%,电压平台异常稳定。这无疑预示着储能技术的一次巨大飞跃。
唯一的缺憾,在斯特罗加茨看来,是论文并未详细阐述光场编程合成路线的设计思路和优化过程。
它直接给出了最终优化的激光参数和合成条件,仿佛这是一个黑箱。
当然,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领域,必要的技术保密是生存法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