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清晰地显示,在激光干预下,原本散乱无序的金属单原子,开始显现出沿着特定方向延伸的一维链状结构。
所有人都清楚,单就催化效果而言,一维链相比二维甚至三维有序阵列肯定有不小差距,但却更容易得到理想的表征结果。
尤其是对于孙飞正在试图拼凑起来的那台半成品设备来说。
几乎所有人都同时面露喜色。
指着这项成果毕业的王令骁甚至兴奋地挥了下拳头。
然而,在最初的惊喜过后,经验老道的张韬院士却又露出一丝忧虑:
“说到表征……常院士,孙研究员那边正在拼凑的设备毕竟不是成熟的、经过严格验证的商业化仪器……如果想要形成学术成果的话,还需要经过极其严谨和复杂的交叉验证,才能证明其结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张韬的担忧非常现实,点中了当前计划最大的软肋——时间差和学术公信力。
会议室里的兴奋气氛稍稍冷却了一些——
自打电子显微镜这东西被发明出来以后,就从不乏有人在数字图像上面动歪脑筋。
上到诺奖得主,下到牛马研究生,都出现过因为P图而被撤稿的事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