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军从中取出橙色的那个,连接到了旁边的一台电脑。
很快,屏幕上出现了一片密密麻麻的数字,乍一看甚至让人有些发晕。
但在轻点过几下鼠标之后,抽象的表格数据变成了直观可视的图像内容。
直到这时,蒋建军才继续开口道:
“图160的整个弹舱深度有近两米,那相当于长宽比L/D只有不到6,整个结构会成为一个深腔,从而形成超音速幵式弹舱流动。”
“这种情况下,自由流从弹舱前缘分离,剪切层将远场自由流与内部流动分幵,弹舱底面压力分布大致均匀,只在尾缘处稍高,对载机本身相对安全,但横跨整个空间结构的剪切层会撞击弹舱后壁,引起高强度气动噪声,导致载弹在投掷过程中发生振动……”
乔晨青并非空气动力学专家,但简明扼要的示意图总归还是能够看懂。
导弹普遍采用薄壳结构,相对于皮糙肉厚的铁炸弹来说经不起太多折腾,过于剧烈的振动很可能导致内部精密元器件的损坏。
况且验证弹采用氢氧低温推进剂,更是需要多加小心。
思索片刻之后,他又接着问道:
“我看过常院士给出的大致参数……验证弹直径略微小于一米,能不能在弹舱中间设置一个隔板,只用到下半部分空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