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个雷达毕竟对10平方米RCS的目标有5000公里以上的理论探测距离,而且采用了并非隐形机舒适区的UHF波段……所以就算考虑到上面这些不利因素,在不考虑低空突防或者电磁干扰的前提下,对于一般隐身目标的威胁还是不容小觑。”
就在旁边几人都以为这就算是最终结论的时候,他却又突然话锋一转:
“但话说回来……铺路爪毕竟是一个固定目标,就算空军不好处理,毕竟还有第二炮兵的弹道导弹嘛……而且吕院长您别忘了,我们对于未来作战想定的重点也不是如何夺取目标,而是如何进行区域拒止……”
这个回答,算是把吕光差点被带偏的思路给拉了回来。
航空兵目前需要的,是一种能够尽快形成战斗力的四代机,用于和F22,以及未来数量更多的F35对抗。
在抱定了这个思路之后,其实并不难分析出,611所的方案就是目前最适合的。
就算再有其他诸如三翼面或者常规布局的方案拿出来,也很难比鸭翼+大三角翼布局更占优势。
而与此同时,航空工业这边,也开始关注到了半无尾布局的一些具体技术问题……
“常院士,半无尾布局需要和推力矢量技术结合,才能取得和其它翼面布局相当的操纵性和机动性,请问航空动力集团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如何?”
不出意外地,很快便有人主动把话题引到了常浩南这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