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后一种,也是我的课题组正在重点研究的一种构型。”
随着他又一次轻击鼠标,幕布上显示出了一个外形类似鲨鱼嘴,且气势十足的三维效果图。
“建立在乘波体布局概念上的二维特征高超声速飞行器,简称类乘波体飞行器。”
这个有些拗口的名字,让一众大佬稍微消化了一会。
好在词组结构清晰,并不难以理解。
“这类飞行器保留了乘波体的优点,其外形和乘波体一样具有尖锐的前缘,因此拥有较小的波阻和较高的升阻比,同时还具备翼身组合体布局容积率较大的优势,可以相对轻松地同时容纳自主动力和任务载荷。”
“更重要的是,这类气动外形的二维特征可以较方便地构建前体激波系,完全满足超燃冲压发动机推进系统的进气条件,只需要使用一个体积有限的火箭助推器提供大约五倍音速的初始速度,就可以像一枚普通巡航导弹那样在大气层内正常飞行,而如果使用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那么这一初始速度还可以降低至大约三倍音速……”
“同时,得益于强大的前体激波和升阻比,这一构型的最大速度潜力可以达到12-15倍音速,大概相当于4-5km/s,也就是大约16200km/h……”
常浩南用黑色加粗的字体在PPT上标出了几个数字。
但即便如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速度仍然过于恐怖,以至于无法建立起直观概念。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