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的研究内容正是基于多台激光跟踪仪之间的协同作用,利用公共观测点对激光跟踪仪进行转站,使得飞机装配能够在统一的装配坐标系下进行……”
“……”
说实话,就连常浩南都没有想到,在自己和姚梦娜给予了一个初速度之后,隔壁航空工业集团能把自动化装配技术推进得如此之快。
在世纪之交,总公司拆分前夕,镐飞集团生产歼轰7A的方法仍然是传统的人工装配,只是在零部件生产,以及工时和工位分配等管理过程中用数学优化方法取代了过去的纯经验方法。
而短短四年时间过去,竟然已经开始考虑在大部件级别的空间定位和装配过程中引入自动化技术。
如果能够结合他此前在猎鹰8Z预警机上测试过的大部件预连接工艺,那么一架飞机在总装过程中所占用的工时将有可能降低到目前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而装配精度反而还能有所提升。
当然,眼前的研究还只能算是个开始……
博士论文的篇幅本就普遍较长,而杨亮更是同时接受理论和工程的两方面指导,涉及到的内容量更是相当夸张。
足足40分钟过去之后,PPT才总算被翻到了最后一页。
“我的答辩结束,谢谢大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