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2000年到现在,后者总共也就找他要过两次土样。
还都不是为了做实验,而是进行土体力学建模,并完善地质表层数据库。
那这个论证过程……是怎么来的?
有点发懵的庄秉昌略微迟疑了下,谨慎地开口问道:
“常院士,方不方便透露一下,为什么是这两种主料?”
实际上,当然是不方便的。
灵感归灵感,但是能在区区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里,把灵感给转化成具体的结果,那还是多亏了系统的帮忙。
他直接跳过了很多不必要的试错环节,从分子层面上对不同亲水/疏水基团和土体颗粒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和计算,最终筛选出了在成本和性能两方面都相对平衡的结果。
而这个过程即便对于常浩南自己来说,也需要回味一段时间才能完全消化,对于外人而言更是极其撕裂,根本不可能有人听得懂。
好在常浩南在此前等结果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另外的解释。
“前些年,我们不是建立过一个蒙省各地区的土体数据库么……前阵子我在例行查阅文献的时候,发现有外国学者用聚乙烯醇固化材料对一种特性类似的土体进行过改造……结果虽然失败了,但失败的情况却没办法用过去习惯的直接极性结合理论来解释……”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