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浩南把切成块的豆腐放在盘子里,然后给杜义山和自己调火锅蘸料:
“那次去盛京,确实是被杨总带着长了见识的。”
“以前知识学的再好,设计搞得再溜,都只能算是纸上谈兵,八三工程是我和师姐第一次真正接触到完整的飞机设计流程。”
“要不是有这么个机会,恐怕我的潜力也没那么快被激发出来……”
他这番回答绝对是真心实意。
毕竟,系统最开始一共就给了10个科研点作为起家“经费”。
还被他做个课程设计就用掉了一大半。
如果不是在参与八三工程的过程中捞了一大笔点数和经验,那后面的很多机会必定就会直接错过去。
最直接的,就是97年年初的那次对欧合作,如果没有常浩南拿出来的防除冰技术作为筹码,哪怕最后能成,也不可能获得支线飞机适航审定互认这种逆天条件。
又比如搞TORbsp;Multiphysics软件时就不可能直接拿十倍点数砸出结果,火炬集团的发展节奏必定放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