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费用方面做了一些让步,要求罗罗那边加快进度,目前已经在调试生产线,准备以来料组装的方式生产第一批发动机了。”
“预计这批产品三到四月份就能下线,后面会在两年以内把国产化率提高到100……”
“按照规定,这种实现国产的发动机都要有一个自己的名字,经过我们沟通之后,重新启用了以前有过计划,但是只走到过图纸阶段的两个名字,涡桨7和涡轴7……”
“……”
任炳达报告的内容确实让常浩南相当满意。
单从技术难度上讲,250并不是一种制造门槛很高的航发型号。
否则也不会在十几个国家都有生产线。
哪怕对于如今还处在发展阶段的华夏航空工业来说,如果真的集中力量,也不难搞出这么一款轻型产品。
只不过他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在具体项目上只能抓大放小。
为了这么个型号大动干戈,效费比实在是太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