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教授。”
常浩南在本子上记完最后一笔,然后抬起头:
“我刚刚脑算了一下,这种预应力钢丝缠绕式结构,缠绕层应力的不均匀度应该跟机架结构,也就是上下拱形梁之间的跨度呈正相关,并且这个跨度越大,对于拱形梁的对准要求也越高。”
“这么看来的话,这个结构应该更适合压力较低的中小型压机,所以当初为何对一台将近7万吨的设备选择这种路线?”
“这个么……”
颜永年被常浩南如此迅速的反应搞得一愣,转头看向后,者解释道:
“我们最开始计划延续当年1万吨水压机的三梁四柱式结构,但这个结构承受偏心载荷能力不行,在老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发现最大载荷下偏心距一般能达到最大跨度的百分之三,偏载下活动横梁与工作台间易产生倾斜和水平位移。”
“这还是1万吨的情况,如果6.8万吨压机依然采用这个结构,那问题只会更加严重,根本无法正常投产。”
常浩南低头思索片刻,在脑海中过了一遍之前看过的相关知识:
“那板框组合结构呢?我记得苏联的7.5万吨,包括苏联出口给法国的6.5万吨模锻压机,应该都是这种结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