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评审,主要就是考察攻读学位期间有没有做出跟“博士”的要求相匹配的研究成果。
但这是对于普通人来讲的。
常浩南读博期间的成果都已经摆在工厂里,或者是飞到天上了,根本不需要通过论文来体现。
因此,这个答辩委员会,重点并不在于答辩本身,而是在于成员必须要有足够的影响力——
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给常浩南授予学位的。
要是来个寻常博导,在常浩南的评审意见书上签字的时候,那不得手抖?
况且排面也不够。
而现在这个阵容,杜义山和钱老两位双院院士、刘振响这个航空动力界的首位院士,京航校长、估计离院士已经不远的唐林天,以及华夏应用数学界数一数二的年轻学者,距离院士也就差点资历的袁相垭……
基本上已经是华夏学术界能拉出来的最强天团了。
……
半小时后,一身正装的常浩南走到了讲台后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