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外把希望寄托在槽缝射流上面,无非是看中了槽缝射流的三维流动特性较弱,前后排射流之间基本满足Sellers叠加模型的假设条件,所以对绝热气膜有效度的预测准确性更高,而离散气膜孔因为有三维涡系结构,而且同一排气膜孔的冷却射流具有离散特点,所以多排气流之间相互干涉,完全没办法用Sellers叠加模型进行预测……偷懒而已。”
常浩南虽然手里空空,但脑子里已经把那篇文章的细节基本都记住了,说到这里当即指了指刘永全手里的论文:
“伱看一下这篇文章的表3-4到表3-7。”
“哦……”
刘永全有点手忙脚乱地翻到论文的第三章。
“你把几张表里面的涡结构强度提取出来,再额外算一下雷诺数,就会发现湍流边界层相比层流边界层能够增强能量输运,从而有效降低涡结构的强度。另外他们的研究方法,用压力敏感漆测量差排阵列的复合角气膜冷却的绝热气膜有效度,用热致液晶高分子来直观测量温度,这些手法也确实相当先进。”
一番全方位的评价过后,常浩南最终总结道:
“总的来说,其实他们在这篇文章里已经很接近正确的方向了,只是处理数据的时候根本没往那个方向想罢了。”
“所以……麻省理工甚至不知道自己发了个宝贝出来?”
虽然刘永全还是没完全get到常浩南的技术思路,但这部分内容还是听懂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