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61章 高性能气膜冷却,突破涡轮前温度 (3 / 6)

作者:十月廿二 最后更新:2025/7/2 22:55:25
        “常总,我们燃烧室这边先汇报一下情况吧。”

        短暂的冷场过后,一名看上去大约五十来岁的工程师率先开了口。

        殷永泽,涡扇10的几名副总设计师之一,也是燃烧室技术研发和设计工作过的负责人。

        他在涡喷14项目里就参与设计了我国第一个环形燃烧室,虽然单论纸面性能而言,那个尚且不太成熟的设计并不比过去的环管形燃烧室好多少,但由于火焰筒是一个整体的环形腔,因此空间利用率更高,出口流场分布均匀而且所需要的冷却压力比较小。

        简单来说,潜力更大。

        也正是考虑到殷永泽的经验,常浩南才敢把燃烧室这个核心机三大件之一放手交给他。

        “上次跟您汇报的时候,我们已经把燃烧室高压试验平台给搭起来了,这段时间也进行了一些参数化设计的准备工作,预计可以把高压试验次数压缩到过去大概一半的水平,下一步准备开始做计算模型开发和参数化系统,不过我们现在确定下来的燃烧功率实在有点大,对于冷却强度的要求很高,不知道压气机那边能不能再多提供6%-8%的进气流量?”

        殷永泽说着把手中的一份资料沿着桌面滑到常浩南面前。

        后者仔细翻阅了一下,发现是对一个环形燃烧室进行参数化几何建模的相关资料。

        “前处理工作完成的不错,另外,记得后面开发计算模型的时候,雾化模型除了标准的离心喷嘴之外,顺便也可以做一下离心甩油盘的结构。”

        由于人类对于燃烧过程的认识还相对不够清晰,因此在燃烧空气动力学和结构方面,数值计算能够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而且对于燃烧室结构的研究基础就不如压气机和涡轮,殷永泽能做到这个参数化水平,确实已经相当不错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举报纠错 回目录 回封面 下一章>> (快捷键→)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