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这么问,实在是没办法——
现场坐着的这些人里,只有他够格在航发领域向常浩南提出这种问题。
而后者当然也知道,这属于正常流程的一部分。
毕竟,立项启动工作,就是要提问题的。
不可能一团和气、其乐融融地就结束了。
因此,他对此也早有准备:
“首先,关于不可控因素……确实可以预见,EASA和FAA都不可能轻易通过适航认证,所以,我才把它设为中长期目标。”
“正如我在会议刚开始的时候所说,我国正在逐渐深度地参与到国际航空产业合作当中,并逐步占据其中的上游位置,虽然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撼动欧美在其中的核心话语权,但已经能够施加一些有限的影响。”
“此外,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几年里,西方国家会愈发倾向于在环保领域中发力,而我们则可以顺应这一趋势,不仅不阻止,反而主动将其推向极端,从操作上,就是推出,或者宣布推出比欧美更加严格的排放政策,从而反过来限制他们的产品进入我国市场,最终迫使其妥协。”
“当然,想要进入欧美认证的市场,那就不可能吃独食,而好消息是,我们目前已经和罗尔斯·罗伊斯达成了相对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他们也正因为失去了12-14吨级的庞大市场而耿耿于怀,如果英方同意提供支持,那么也不排除在民用型号中引入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