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波有些无奈地扶额摇头,突然有一种回到课堂上给学生们上课时候的无力感:
“你们继续往下翻,就能看到经过不同取向优化之后的几种设计方案了……”
直到这时候,一众人才想起来,这好像只是刚开始看到的第一张图而已。
只不过因为里面的信息量太大,因此耗费了很长时间……
随着文档向下滚动,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设计方案,以及对应的计算结果陆续呈现在众人面前。
“最开始,我们的思路是尝试把利用极限环振荡,也就是把震荡相应控制在线性范围内,这样就可以通过主动抑制系统对其进行抵消,理论上可以让颤振临界速度无限逼近1马赫,大概在……0.998左右。”
一群人围坐在屏幕前面,而刘洪波则站在他们身后,不紧不慢地介绍着设计过程:
“不过,后来我们意识到,只有当极限环振荡幅值随气流速度的变化曲线与速度轴垂直时,才能满足上面的要求,而在这一基础上只要稍有偏差,就会进入亚临界分岔,从而诱导产生爆发型极限环振荡,这对于飞机来说风险实在太高……”
“所以,我们最后决定,暂时不去解决跨音速凹坑问题,而是把凹坑出现的位置向后挤压,让飞机能相对安全地处于超临界分岔曲线上,这样可以采用谐波平衡法求解流动控制方程,再和结构运动方程联立就能求解非线性颤振。”
“考虑到颤振速度下陷是由空气压缩性的影响引起的,只需要优化翼面对正向来流的压缩效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