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项目开发会议当中,常浩南用尽可能短的篇幅介绍了自己的轮廓目标提取模型。
但在会议室那种环境里面,靠他一个人干讲,显然效果并不够好。
况且参与那场大会的,还有纯硬件领域,甚至跟卫星无关的火箭技术专家,他也不好拉着所有人一起听自己长篇大论。
因此,常浩南在意识到问题之后,当即选择了见好就收。
然后找来跟软件开发,以及软硬件适配相关的一部分人,开小会。
“常总,您昨天提到的参数活动轮廓模型(蛇模型),我们研究所前两年也进行过系统性的论证。”
说话的是坐在会议桌左侧首位的一名年轻技术人员,叫林申明:
“但是最后发现,虽然蛇模型可以提供满足像素要求的光滑且闭合的边缘轮廓线,但是无法自适应地控制曲线拓扑结构的变化,同时难以清楚地分割目标对象的凹陷区域,这对于舰艇……呃……海洋特征目标识别来说,是個很大的问题。”
尽管只有三十多岁,但林申明实际上却是海洋一号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副总设计师。
如果没有此时正站在最前面的常浩南,那他显然算得上是整个海洋一号项目当中最耀眼的青年才俊之一。
当然,他现在的问题倒是不涉及什么个人情绪。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