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对方已经精神紧绷起来,常浩南也就没有继续加码,而是一转为轻松的语气:
“至于具体的生产形式,你们可以跟航空兵那边去谈一下,听听用户方面的意见。”
在世纪之交这段时间,解放军大体上还处在一个“有什么用什么”的阶段。
尽管这种情况由于常浩南的努力而改变了不少,但思维方式的转变毕竟还需要时间,相当大一部分技术人员还是抱着以自己为中心的装备开发思路,对于解决用户痛点这件事并不积极。
也成为这一时期甲乙双方之间的主要矛盾。
而常浩南作为重生者,除了在技术领域具备优势以外,还同时带着更先进的商业化思路。
只是在过去,这项闪光往往会被他的其它优点给掩盖住。
总之,旁边的卢光舜,此时已经从口袋里掏出了笔记本,做认真听讲状。
“如果他们的预算不够,你们其实可以考虑先生产一种单独白光,或者白光加微光夜视通道的瞄准吊舱,这样在技术和成本上都比较可控,也至少能在白天,或者光照条件没那么糟糕的夜间使用。”
“而如果航空兵真有夜间使用和训练的需求,也可以考虑先从泰雷兹进口一部分成品的非制冷热像设备,把部队最迫切的问题给解决掉,等到以后有了条件,再进行国产化替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