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活、美术、文学乃至哲学。
佩雷尔曼确实属于字面意义上的天才,他对于这些领域都有一定的涉猎。
而常浩南尽管并不专业,但毕竟也是经历过互联网时代的人,做个听众和捧哏还是没什么大问题。
总之,俨然一副多年好友的架势。
通过这些日常的邮件往来,常浩南也侧面了解到了很多有关对方的情况。
作为一名犹太人,佩雷尔曼的一部分亲人在苏联解体后选择移民大卫国,不过他自己却在西方周游了一圈之后,选择跟母亲一起留在俄罗斯。
或许这也是对方平日里表现沉默寡言的原因之一。
比如现在,常浩南的邮箱里就躺着一封上星期收到的邮件,内容是询问他是否了解如何给鱼汤去腥……
当然,也并非所有邮件都是这样生活化的内容。
之前曾联系他表示想要来火炬实验室读研,但被十动然拒的玛丽安·米尔札哈尼在时隔近一年后又发了一封邮件。
她首先表示自己已经在哈佛大学由硕士转为博士,并感谢常浩南在去年提供的鼓励和支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