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几组连续的升压线圈将强电系统内的电流提高到了激光器的工作水平。
而为了防止一些比较脆弱的电子元件被热击穿,一套与加工本身无关,但却体积庞大且必不可少的冷却系统也早已启动。
“如果能有可用性相对较强的超导材料,那整个激光器的工作效率还能继续提升。”
侯院士身体靠在一处桌面上,看着仍然处在黄灯(等待加工)状态下的设备,对旁边的常浩南缓缓开口道:
“虽然在控制信号层面上采用了一些光电子技术,但是能量系统终究还是要用电,现在热效应比较明显,导致除了加工之前的准备阶段比较耗时以外,整个激光器的容许连续工作时间,还有使用寿命也都不是很让人满意。”
侯询的年纪已经不小了,随时有可能因为身体原因而被迫退出科研一线。
因此,他反而更迫切地希望能抓住这最后的机会,亲手把自己研究多年的技术给落实下来。
而且,要臻于完美
“这个我之前也考虑过。”
常浩南有些无奈地回答道:
“但是目前的研究普遍认为,铜氧化合物超导体的路已经被走死了,上限基本就在130K左右,而且还要在非常离谱的高压下才能实现,几乎不具备投入应用的可能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